文/王易见
视频巨头之间的明争暗斗似乎并没有因为上市而告一段落,最近,优酷、土豆这两家纳斯达克上市的视频网站又因版权问题交火了,回顾过去,有关版权的问题,视频行业打过不止一次口水仗,按理说,在视频网站悉数上市之后,这个现象应该有所改善,但实际情况却依然不容乐观。
两家视频巨头就版权而相互起诉,显得非常混乱,谁是谁非更难辨别,虽然我们不必纠结于官司的输赢,但却不能不关注此事对视频行业的影响。它反映了视频网站急于建立内容的竞争壁垒却不可避免的面临内容同质化的尴尬处境。如果两者内容没有重合,便不会因为版权打起来,换言之,在Hulu模式背后,一定无法绕开“视频巨头相互起诉”的这道难题。
一,画虎不成反类犬的Hulu模式
在国外,Hulu模式可谓相当盛行,这使得中国的视频网站竞相效仿,但是中国视频行业所走的Hulu模式,却不像是真正的Hulu。这个Hulu看起来似乎只是一场烧钱的游戏,为了树立正版内容的资源优势,动辄几千万的投入让国内视频行业陷入了不堪重负的境地。即便是成功上市的视频网站,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视频网站之间就版权问题明争暗斗,只会大肆炒高版权价格,便宜了版权提供商,因此,面对目前天价的版权,视频行业一定要保持理智而清醒的头脑。如果因为投入巨资购买版权而造成巨亏的话,恐怕投资者也不能认同。
相反,视频行业中的另外一家——56网走出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56拥有人人公司的现金、平台资源,加上对用户原创内容的重视,56无需在版权上花费太多成本,因此将大有可为。
二,炒作再分销?同质化问题无法解决
其实,瞄着网络视频这块蛋糕的巨头还不少,腾讯、搜狐、百度等相继进入视频领域后,进一步推高了版权价格。为了平衡高昂的版权成本,只能通过分销来解决,即先炒作再分销。但这样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内容同质化不可避免。
而解决内容同质化的最好方法就是对用户原创内容进行发掘和包装,这是视频分享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早期视频行业以视频分享为主,我们看到几家视频网站各有特色,内容也呈现了多样化发展,但效仿Hulu以后,反而缺乏了特色,导致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而一直坚持走原创路线的56则有所不同,凭借原创,56可以发挥网友的智慧,获得更丰富、更精彩的原创内容,树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
三,Hulu和Youtube各有千秋
Hulu模式强调丰富、清晰的影视剧观看体验,而Youtube则是基于大量的用户原创内容的观看、分享和互动。从之前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Hulu模式在中国似乎有许多过不去的坎儿,例如高昂的版权成本、内容的同质化等等。
换言之,视频分享的模式或许更适合中国本土的互联网环境,SNS和微博的崛起充分证明,网络社交和互动在中国互联网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也是人人网收购56网的重要原因,随着视频与社交的融合、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56网坚持的视频分享模式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虽然Hulu和Youtube各有千秋,但是在中国市场,Hulu模式似乎并不完全符合互联网大环境的需要,抛开官司不谈,画虎不成反类犬的Hulu在中国能否做大,才是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的联系方式:
QQ 543415188
MSN feitianhanxue at hotmail.com
Email feitianhanxue at 126.com
最近,CIQ事件持续成为业界所关注的焦点,在网上随便搜索,你会发现,这所谓的“CIQ间谍软件泄密” 事件闹得可谓是满城风雨,当然,这里面少不了媒体的煽风点火,另外,一些反病毒厂商也以此事大做文章,并试图浑水摸鱼,捞到好处,无形之中也将这件事情朝更深的方向推进。
但是,据某些机构深入调查,CIQ事件其实另有玄机,据悉,CIQ本身是北美一个正规公司制作的通讯管理分析软件,也是提供该服务的运营商,该软件主要的功能在于,为用户监测流量,同时帮助运营商改善服务品质。只是在这个过程中,CarrierIQ会采集和收取用户的信息,并且要求了过多的系统权限,当然,在智能机上,软件申请权限过多其实也是普遍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但问题是CIQ由于直接被运营商加入到了定制机的ROM中,正常普通用户如果没有获得手机的root权限根本删除不掉。
换言之,CarrierIQ以一种免费的模式服务于用户和运营商,旨在改善网络质量和用户体验,只不过扎根较深而已。看起来这似乎不是什么坏事儿,而且,就CIQ泄密的说法,很多专业人士也表示难以置信。毕竟,CIQ并不是病毒,也不能主动传播,并不符合泄密的一般准则。而且,运营商恐怕也没有这个动机,如果要获得用户的隐私信息,直接从短信数据库和通话记录以及基站定位获取是不是会更方便呢?而且还神不知鬼不觉。
但是,反病毒厂商似乎并不在乎这一点,诸如360这样的反病毒厂商怎么可能放弃这样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呢?360对这类事件的反应十分过火,速度上可谓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当然,没有好处的活儿,360也不可能白干。通过这件事情,一方面可以直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可以树立自己光明伟岸的形象,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据调查,在中国安装CIQ的手机非常少,只有用原装境外运营商的定制手机,或者说我们在美国买回来的水货才有可能因CIQ而泄露隐私,且不说泄露隐私这件事儿是不是捕风捉影,在中国本土,大部分用户根本就和CIQ没什么瓜葛,除了喜欢装逼买境外定制机的高端人士和明星,一般平民百姓,犯得着和 CIQ过不去吗?
不过从360运作的方法来看,似乎很想将此事扩大到人尽皆知的地步,顺带推出个所谓的专杀,这样方能吸引更多人使用。不过360所谓的专杀,似乎是在导演一场闹剧。据专业人士分析,这个专杀工具只根据名称进行判断是否该杀,没有进行深入的检查和核实,换言之,只要名字和CIQ沾边,全部格杀勿论。因为有手机安全厂商做了一个包名和CIQ一样的helloworld来测试,360仍然提示CIQ,这无疑让人有些纳闷。
如此做法,360看起来像是在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实际上更像是自己导演了一场闹剧,首先,根据360专杀的运行模式,肯定会有一大批无辜者受牵连,被无辜枉杀;其次,对用户来说,也会因此而引起更大面积的恐慌,假如用户手机上有一个和CIQ名字相关的软件,也会被误报成泄露隐私。这样的话,这趟水就变得更混了,更利于摸鱼了。
不过,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无非是给杀毒业界徒添了一个笑话而已,玩技术玩儿到这种程度,也足以令人叹为观止了!
我的联系方式:
QQ 543415188
MSN feitianhanxue at hotmail.com
Email feitianhanxue at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