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员工的态度将决定市场对企业的态度
文/王易见
和一些朋友聊天的时候,我经常发表这样的观点,一个公司有三个上帝,一是员工,二是客户,三是投资者。这三者中,员工应该是放在首位的,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客户是第二位的,优秀的员工可以开拓优质的客户,优质的客户才能带来高收益;第三才是投资者,在某些行业中,投资者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存在的,也就是说不必要的。资本市场理论认为,投资者对企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初创型企业,因此,虽然部分投资者急功近利,但也不排除其在关键场合发挥的作用。这三个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却也相互独立,这样,如何处理三者关系就成了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当然,前提条件还是要善待员工。
最近在网上看一个帖子很火,是讲5460中国同学录CEO郑首昌的,看了这个帖子我不禁感慨,居然有这种对员工如此不厚道如此不公的企业和领导者,事实上,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我相信这种事情绝对是屡见不鲜的,是空穴来风的。在我们记忆中,有部分企业曾因“虐待”员工而见诸报端,也有部分因企业文化而被口诛笔伐。那么员工和企业究竟有那些联系呢?企业对员工的态度又能带来什么影响呢?
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
到过人才市场的朋友一定会被其场景震撼,人才的真实价值和市场标价出现了相当大的偏差。受价值规律的制约,有价无市令人才迅速贬值,我们的硕士、博士不得不低下那高昂的头,任人宰割。这给了某些企业充当资本家的角色,请注意,这里说的资本家是榨取过多的剩余价值,如果榨取适量的剩余价值,那还情有可原。
每个企业都有充分的余地进行选择,就像挑萝卜白菜一样。我们发现,现在的企业大多抱着这样一种态度来招人,反正人多得是,价格我开得很低,你愿意来就来不愿意来就走,另外我也不花精力培养你,最好是一来就可以上手,等到我觉得把你榨干了,觉得你没有利用价值了就一脚踢开你。客观上讲,这都是受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而这,却成了企业和员工发生矛盾的导火线。
低成本的人力投入
史玉柱曾说过,给员工付高工资是最低的成本,为什么?假如你给我2000,我做的很不满意,其工作质量一定提不上来,就一定不能给公司创造价值;如果你给我5000,我觉得这个工资我很满意,我不努力则过意不去,这样就一定能给公司创造价值。
有朋友告诉我,现在的老板太扣了,给的工资太少。我说只要你有能力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他也给我说他完全就是在混日子,老板交代的事情马马虎虎的做,其余事情一概不管,不久就打算辞职了。显然,员工的不作为和不上进对公司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是跳槽,一般情况下对公司的影响更大,尤其是当员工对企业产生敌意的时候,有可能涉及一些行业竞争方面的问题。相反,如果企业对员工很好,即便员工离职了,我相信也有机会为企业创造价值,至少,可以为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口碑,这是金钱难以替代的。
企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大部分企业都把员工作为了利用的工具而已,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事情实在太多,这直接破坏了企业的社会现象,对企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造成冲击。请记住,员工和企业是联系在一起的,一旦企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遭到破坏,它就难以取得更长足的发展。
蒙牛的牛根生奉行一句话——“财散人聚”,我觉得很有道理,这也是蒙牛最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蒙牛这种企业,员工当然乐于付出,公司也易于管理。通过这种方式积累起来的无形价值将远远大于其在市场上获得的收益。更重要的是,这有利于净化整个人才行业的环境——如果你用我,一定要让我开心的工作,你可以不用我,但一定要给我尊严。
所以,我认为一个企业的价值一定是建立在员工的基础上,企业对员工的态度无疑将决定市场对企业的态度,一个不善待员工的企业一定不会有好的前景。
强烈推荐:个人电子书广告赞助开始拍卖
——————————
本文作者王易见,欢迎合作
联系方式:
QQ 543415188
MSN feitianhanxue at hotmail.com
Em… href=”mailto:feitianhanxue@126.com”>feitianhanxue@126.com
Web2.0不应宣传“假大空”的商业理念
文/王易见
对2007年的互联网来说,Web2.0是个最重要的看点,Web2.0中的威客类网站都在向虚拟电子商务平台迈进,而视频网站更是Web2.0中最璀璨耀眼的明星。在Web2.0中频繁提到的一个词是“平台”,如广告交易平台、智力交易平台等等,都吸收了阿里巴巴的经验。
但目前真正做到平台规模的少之又少,毕竟对大多数网站来讲,没有VC的支撑是死路一条。Web2.0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比如博客和视频,用户量和流量都容易积累起来,但盈利模式古板,几乎限于广告;威客的盈利模式简单易懂,就相当于是中介费,但用户量和市场却很难扩大。显然,这个平台不是那么容易构建的。
做Web2.0不能急于求成,而且不能急功近利。很多做Web2.0的朋友拿着商业计划书去找VC的时候,总是爱提一个空泛而不现实的目标,然后说我做到怎样怎样三五年就可以看上市,但看其商业价值呢?有的完全没有商业价值,有的商业价值很有限,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
比如,Web2.0中的博客和视频,其收入来源仍然是少数的商家,不是多数的网民,因为网民并未直接参与消费,所以商业价值局限性较大;而威客呢,威客网站需要网民大量参与消费才能产生效益,如果网民的购买力不佳或者购买欲望不强烈,也很难支撑他们的发展。这个时候,再怎么宣称平台都没用,张口平台闭口平台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最简单的服务才是最有价值的服务,搞的太复杂容易让用户找不到北。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做小规模提供有用有价值服务的Web2.0,也是很有前途的,这类Web2.0不需要建立多大一个平台,也不需要用户产生消费就可以轻轻松松跨入盈利的门槛,所谓在一个不起眼的行业不起眼的做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最近我朋友想做个网站,问我大概需要多少费用,我问他做成什么样的,他说静态即可。我说如果要求不是很高的话,花不了多少钱,比如Banner、Logo之类的看似很花钱的都不需要花钱,刚刚找到一个网站我拉网www.55.la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图片制作工具,操作简单易学,对那些小站长们来说不失为是雪中送炭。
这类应用的价值何在?我觉得他就是把大量的需求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找到了一条捷径,一个标准的操作方法,提供出有特色、有用、有价值的服务。
这类应用显然有其商业价值存在,最近听说我拉网要和阿里妈妈合作,这是对其价值的肯定。但竞争门槛呢?Web2.0中的博客竞争门槛就很低,视频要高些,主要是在资金需求上大得多,威客也很容易复制,那么这类简单的服务呢?我想并不是任何一个网站都有这个技术实力去开发一套随便制作Banner和Logo的系统,何况我拉网的技术还在增强,服务还在提高,想要复制谈何容易。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Web2.0里的一些概念就太可笑了,他们总喜欢以“我们想做一个。。。。平台”为开头,然后大张旗鼓的宣传其商业理念,在最关键的用户服务上总是敷衍了事。其实,Web2.0里面很多东西是不用说的,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做,这就好比愚蠢的人用嘴说话,聪明的人用脑子说话,智慧的人用心说话一样,一味宣传“假大空”的商业理念的人必定是最愚蠢的人。
视频网站在2008年将焕发青春
文/王易见
昨天刚刚写了一篇《门户进军威客,Web2.0真是香饽饽吗?》,今天就看到了另外一则消息——《悠视网贴近民意,全程直播两会最新动态》,看来Web2.0的同宗兄弟还真是没有相同的归宿。前不久出台的互联网视听管理引起了业内的一阵恐慌,不少视频网站惊呼这样子还让不让人活了,结果现在就有悠视网全程直播两会,这说明什么呢?视频网站的发展壮大是大势所趋的,同时政策倾向的转变也证明这个行业应该是朝良性化方向发展的,虽然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来看看有关的市场分析,根据艾瑞市场咨询调查,2006年是当之无愧的视频元年,由于受到Google收购Youtube的影响,互联网里几乎一夜之间诞生了几百个视频网站。2007年是视频的发展年,当然会有很多网站缺乏资金的注入而死掉,但少数依靠风险投资支撑的领先者还是可以安度寒冬。而2008年视频行业将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尤其是奥运会的驱动。另外,艾瑞预测,2010年视频广告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4亿元,未来几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60%。
在《赢在中国》中,IDG投资合伙人、评委熊晓鸽列出了平面媒体广告、电视媒体广告、互联网广告三类广告的市场增长率,平面媒体广告不到10%,电视媒体广告约为20%,互联网广告达到50%。在互联网广告中,又逐渐分化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新浪搜狐为代表的品牌广告;第二类是以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广告;第三类将是以悠视网和优酷网为代表的视频广告。视频广告虽然是新兴市场,但发展速度可观,不久将和品牌广告搜索广告并驾齐驱,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那么视频广告又分视频播放和视频分享,优酷网几乎成了视频分享的领头羊,而视频播放则以悠视网马首是瞻。根据Chinalabs排行,目前悠视网在视频点播类网站中已经位列第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增长规模?显然,是用户习惯的改变为视频网站的发展推波助澜,拿本人来说,以前习惯看电视,现在电视基本闲置,只要有互联网,看视频看电影都在网上,非常方便。网络视频最大的优势就是突破了传统电视的时间束缚,不必拘泥于在特定时间看特定的内容。所以,借助于长尾的力量,网络视频最有可能在下一个互联网发展高潮时打下一片天。
当然,悠视网这类网站和优酷网也是有本质区别的,相比优酷网,我觉得悠视网这类更适合习惯于看电视的用户,互动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优酷网这类视频分享网站可以很好的利用网站的互动性黏住用户,而客户端的视频网站又应该如何打造出互动性呢。其实基于客户端也可以有多种方法,比如悠视网客户端有通过制作表单的形式让用户完成填写资料上传和投票的功能,甚至通过画中画完成抽奖的活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看出其实基于客户端的视频网站也可以发挥出互动效应,不会像看电视那么死板,这有利于他们与视频分享网站一较高下。
2008年有奥运会,奥运会是个看点,视频网站也可以乘机好好的发挥一下。同艾瑞总裁杨伟庆的观点几乎相同,其实在Web2.0中,视频最有前途,博客虽然用户量大但盈利模式拘泥,而且限制特别大,无法达到应有的品牌传播效果;威客盈利模式清楚,但因其容易产生消费,从而致使大量的用户望而却步,而且市场也不规范;视频网站则是兼有二者的特点,所以最容易发展起来。现在悠视网都参与两会直播了,你还能否定视频网站么?所以,我估计2008年视频网站将焕发出别样青春。
——————————
本文作者王易见,欢迎合作
联系方式:
QQ 543415188
MSN 点此下载。
论谢文创业的几点启示
文/王易见
最近有消息称谢文创立了一个网站名叫“一起”(Yiqi.com),定位于构建网络生活平台,其实先不看网站,就名称上讲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联系到谢文写的那篇介绍“一起”的文章和“一起”的主界面以及谢文的背景,我突然想到了几点启示,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一, 理论家能否成为创业者?
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目前懂互联网理论的朋友实在很多,知识理论固然很好,但也有朋友指出,在中国互联网上能成功的,只有偏实践的撞大运者,没有理论家和评论家,因此他们不看好谢文的创业。那么理论家能否成为创业者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依据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程度。举个例子,所有的理论家都有机会创业,马云说过创业无处不在,执行力强的理论家应该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实践证实理论的正确性,否则就只是忽悠人的把戏而已。就拿我们IT写手来说吧,我们谈过那么多互联网的营销策划理论,能否借助于博客平台做一次很好的营销策划呢?
二,概念和理念还是不是香饽饽?
根据谢文的介绍,网站的核心理念是希望在人/家,友/群和社/区3个层次上,协助用户全面展开信息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如果能实现这个构想,网站的商业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似乎诸如“我们希望构建一个。。。平台”这类术语也太屡见不鲜了。
马云在《赢在中国》里就Web3.0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玩概念已经行不通了,想忽悠VC更是比登天还难,有价值的东西哪怕是Web负的0.1也没关系。概念好的东西一定有价值但不一定可行,其实包括像什么威客这类平台,创意很好,理念也很好,但就是很难产生结果,因为市场的接受程度是个很大的问题。
三, SNS网站的分水岭在哪儿?
就SNS网站,做的也不少,死的也不少,当然,很多网站希望基于SNS和社区大搞一把。谢文也不例外,按照他的看法,这个平台包含SNS概念但不限于SNS,也包含社区概念但不限于社区。
在“一起”的首页上看,包括购物、客厅、家庭等似乎已经突破了SNS的范畴。传统的SNS网站似乎很难突破盈利模式的限制,如果“一起”能建立一个虚拟的生活平台,让网友产生消费,盈利是自然而然的事。当然,必要时还可以结合线下搞一些活动,在MySpace和Facebook如日中天,国内几大交友网站如火如荼的今天,SNS网站要想突破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
仅仅肤浅的讨论以上三点,欢迎大家来拍砖。
——————————
本文作者王易见,欢迎合作
联系方式:
QQ 543415188
MSN feitianhanxue at hotmail.com
Email:feitianhanxue@126.com
王易见文章整理成集,欢迎大家下载、指教。 点此下载。
从百度HI看百度战略意图
文/王易见(欢迎介绍工作,翻译和约稿等合作)
QQ 543415188 MSN feitianhanxue@hotmail.com
最近百度出了自己的IM工具,引起了评论圈内很多朋友的关注,大部分人是认为百度HI不太容易撼动腾讯QQ的位置,其实,作为即时通讯这种非常有用户粘性的互联网应用来讲,想要彻底瓦解QQ的堡垒当然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不过如果能持续积累用户,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也未尝不可啊,很多人都同时使用QQ和MSN,那么再添加一个百度HI应该不是是么难事,市场还是容得下的。
就部分评论员认为百度HI命名有问题,我觉得这个反倒不是太大的问题,拿QQ今天的地位来说,大家习惯于使用QQ作为身份的一个标志,因为QQ有这样的品牌影响力了,而百度HI没有,百度HI要想迅速扩大影响力,首要的就是取一个耳熟能详的名称,至于说HI能让人产生不好的印象,我觉得这正是百度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一个既定的有知名度的概念先吸纳过来,提升知名度之后再以自己的理念去诠释它,这是一种巧妙的营销手法。岂不知脑白金广告为何能传遍大街小巷?都是这个道理。Hi这个名称很简单,很容易记住,这也验证了我们经常说的越简单的东西就是越有价值的东西。
其次就是战略意图问题,百度和腾讯不同,腾讯是先基于QQ然后再扩大到其他业务,好比是城市包围农村战略,而百度则恰恰相反,百度旗下拥有多个产品,需要一个工具予以彻底整合,当然非IM莫属。其实这种思想在门户中也有所体现,例如新浪和搜狐的纸条信息,淘宝的旺旺等等。可见,IM系统绝非即时通讯那么简单,IM系统要成为圈用户和圈服务的工具,而不是简单的聊天工具。
其三是市场问题,市场容量能否容下百度HI,我觉得这主要取决于百度有没有这个决心和耐心。新浪UC和网易泡泡都不是太成功,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QQ王国的稳固,而Google的Gtalk也不太成功,这也说明了即时通讯的粘性。但正是这种粘性才让即时通讯变得如香饽饽一样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国的网民还在增加,互联网服务也还在扩大,因此,这个市场应该能同时容下几个即时通讯巨头。当然,可能最牛的还是要属QQ,但其余的可能会在某个领域称雄,毕竟,在互联网细分化的今天,一味的大而全也不是明智之举。
所以,不管百度HI是否能真正打败QQ,都是互联网的一件幸事,多了一个产品也就多了一项服务,多了一项选择。
互联网作品集五已经做成电子书,希望大家多多下载,谢谢支持,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