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8-02-29


华为人出事,“企业文化”还有多少文章可作?


文/王易见(欢迎翻译和约稿等合作)
QQ 543415188  MSN feitianhanxue@hotmail.com


华为在IT界以饱受争议而著称,当然,能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足以证明它是中国通信产业的骄傲,但又因特殊的企业文化而饱受争议,包括加班文化、床垫文化、狼性文化等等有不同的形容词,但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都说华为不对。这不,2月26日,一名成都华为的员工跳楼自杀,又给饱受争议的华为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这些天看了很多评论,我觉得大部分人的看法还仅仅局限于对华为的企业文化做文章。首先,就自杀原因,网上出现了多种说法,一是炒股巨亏,二是工作压力,三是感情问题,但大部分人只认同第二种说法。但我觉得华为的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多说无用,透过这次事件,应该看到的是IT整个行业的通病,而不是一味的大谈企业文化弊端。


一,IT行业从蓝海步入红海


致使IT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IT行业的变化,从20世纪末期IT行业高速增长到今天趋于成熟,这也决定了IT行业从蓝海步入了红海。竞争的加剧,利润的下跌,更新的加快则客观上决定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将面临更繁的工作及更大的压力。


从近两年的IT行业发展来看,产值增长率远低于IT公司及IT从业人员的增长率,同时,行业发展成果却百分之八九十被一线公司垄断,这种背离长尾理论的现状将加速IT行业的优胜劣汰,使IT人生命周期变得更短,要赶上行业发展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否则必定被IT红海淹没。


二,IT工作者的单调性和封闭性


除了学习压力,IT人的工作环境与IT人心理疾病也有莫大关系。IT从业者大致分技术类和非技术类两种,绝大多数从事的是技术类工作,而封闭性、单调性则是这类工作最大的特点。对包括华为在内的很多IT企业来说,研发如企业运行的基石,自然有特殊的要求,采用封闭式管理是很普遍的现象。


我有一些朋友从事了技术研发后告诉我说公司考虑到工作效率及保密等原因,采取了上班时间断网断QQ的策略,阻断了互联网这一重要渠道。另一方面,长时间面对一行行代码也致使他们变得麻木,不但影响他们后期的职场发展,更重要的是从知识层面到精神层面都会造成严重缺失,长此以往,心理疾病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IT从业人员过于泛滥


前两年IT行业缺乏人才,IT人都被称作“IT精英”,而这两年,随着大批量的IT人从各类院校中走出来,人才泛滥趋势逐渐加剧,IT人再也不是企业竞相追逐的“香饽饽”,而是被各类企业挑三拣四的廉价劳动力,美其名曰“IT民工”。


由于大部分IT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心理上讲肯定不平衡,毕竟被剥削的滋味谁都不好受,但IT人也是商品,是商品就得符合价值规律。供过于求的局面使IT人从精英沦为民工,这和接受高等教育的背景不符合,加上企业剥削过度,生存压力加大,自然而然会滋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所以,此次华为人自杀事件除了折射华为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再一次反应了IT行业和IT人群的通病,而揪住华为企业文化不放的做法只是肤浅片面的认识。

2008-02-26


批判盛大不如“见贤思齐” 

文/王易见(欢迎翻译和约稿等合作)
QQ 543415188
 


我记得在某一期的赢在中国中看到谈论商业理性和道德底线的冲突问题,至于故事情节这里就不再叙述,其实,在二者出现冲突的时候其实没必要死心眼儿。今天看了盛大07年第四季度财报,净利润达4010万美元,不免感叹,那些对盛大恨之入骨的家长恐怕又要失望了。不过一个总裁若能管理好一个盛大,那么一个家长按照管理盛大的大体思路去管理孩子就绰绰有余了。所以,当我们的家长对盛大的游戏忿忿不平时,如果能“见贤思齐”,学习盛大的思想,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将是对盛大最好的惩罚。


一,学习盛大“未雨绸缪”


3年前,当盛大巨亏五亿的时候,很多人说盛大就要死了,如今,盛大不但没死,反而越活越滋润。盛大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开展家庭娱乐战略,我有很多朋友说虽然觉得家庭娱乐这个概念还是太超前,但不得不佩服陈天桥眼光和魄力。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盛大是利润为王,其实在网游界,和盛大不分伯仲的还有网易,网易的利润也非常高,但网易的丁磊在战略眼光上却不及陈天桥,以致很多人批评网易不过是拥有几十亿现金的守财奴,看不到未来。而盛大的家庭娱乐显然是具备前瞻性眼光的一步棋,因为盛大明白,网游不是长久之计,而盛大要成为常青树,则必须领先于业界发展。


二,学习盛大“创新意识”


头脑风暴有一期谈到过陈天桥,其中软银首席合伙人阎焱和今日资本总裁徐新展开了唇枪舌战,就免费网游对市场的影响做了一番辩论。从当初盛大刚开始实行免费网游到今天,没人能否认这一战略的成功。虽然盛大走到今天,更多人说是幸运,因为盛大每走的一步都如履薄冰。


在07年,盛大的创新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包括收购彭海涛及风云计划,鼓励内部创业的计划等。这些策略都为盛大节约了开支,降低了风险,丰富了产品。这些都堪称经典,其实,大家都注意到盛大似乎每次都能在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包括当大家对网游行业失去信心的时候,盛大总能唤起资本市场的热情。


三,学习盛大“稳扎稳打”


网游界有三个公司很有特色,一是巨人,一是网易,再一个就是盛大。在旁人看来,巨人很像暴发户,这和史玉柱的个人特色有莫大关系;而网易则太过保守,在互联网界几次尝鲜却被后来者赶超的历史使得丁磊不再愿意第一个去吃螃蟹;盛大不同,盛大介于二者之间。


激进的一方面就不说了,从第一第二点可看出来,盛大也有稳扎稳打的地方,按照陈天桥的意思,一个完整的游戏平台应该基于内容,社区等统一的产品线。这里我们又联系到盛大收购数位红,起点中文等看似不相关的网站,都能为其游戏平台甚至是家庭娱乐的构建服务。


所以,我个人觉得没必要对盛大嗤之以鼻,包括那些痛恨网游的家长们,任何一件事物都是有正反两面的,就看你个人如何看了,商业理性和道德底线之间也不一定完全冲突,就像有人玩游戏是为了研究如何做游戏一样。总之,我觉得批判盛大不如“见贤思齐”,盛大的成功经验,对每个人包括家长来说也适合。

2008-02-25


 

文/王易见(欢迎翻译和约稿等合作)
QQ 543415188
 

今天看到两条关于微软收购雅虎的消息,一条是微软高管站出来说收购雅虎后不会大规模裁员;另一个是Google创始人布林称微软雅虎结盟将危及互联网良性竞争,前者旨在稳定军心,后者是恐二者联合对其产生威胁。加上此前雅虎股东诉讼微软洽购雅虎侵权,我们大致可得出这个结论——微软应该是雅虎最合适的收购者,同时,也是杨致远最抵制的收购者,只是这个抵制微软的雅虎酋长会不会因拒绝微软这个合适的收购者而四面楚歌呢? 


一,微软VS新闻集团,谁是最可能的竞购者? 


雅虎案大致涉及四方,分别是微软、雅虎、新闻集团以及Google。目前可选择的收购者有微软和新闻集团,前者出价为446亿美元,后者为500亿。似乎新闻集团出价更合雅虎股东之意,但从业务层面上看,微软并购雅虎的价值将大于新闻集团并购雅虎的价值。 


雅虎可开发的资源大致有两块,一是搜索,一是门户。微软旨在搜索领域,而新闻集团意在门户内容。微软并购雅虎之后在搜索广告上的影响将是立竿见影的,有可能改变Google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正是微软期待的。相反,雅虎和新闻集团旗下的互动媒体资源合并之后,只能选择外包搜索广告业务给Google,而这又恰恰违背了反垄断法。因此客观上讲,微软占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二,股东普遍偏好微软?


有报道称,自从2月11日雅虎正式拒绝微软收购提议以来,已经有几起雅虎股东起诉雅虎的案子。看来股东对微软的出价还是较为满意,同时指出雅虎追求其他竞购者无非是想抬高价格,称这是对股东不负责任的做法,分析可知,这些股东不太看好其他收购者,又恐微软失去耐心,才对拒绝微软嗤之以鼻。 


这只能反应股东对雅虎及其他竞购者缺乏信心而唯独看好微软。如果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前提,让微软抬高收购价格也无所谓,只是微软已经明确表示不会提高报价,拉锯战只能导致收购泡汤。而微软又是最可能的收购者,股东手里的雅虎股票一半换现金一半换微软股票应该是不错的交易方案,而且微软的报价溢价达到62%,符合股东的利益诉求,因此才会起诉雅虎“不识时务”。 


三,微软可能挖雅虎墙角对抗Google? 


微软明确提到收购雅虎后不会大规模裁员,这给雅虎员工打了一针强心剂。此前比尔盖茨称雅虎工程师价值400亿美元,言外之意是雅虎的业务和品牌、产品线都不值钱,要搞定雅虎只需搞定雅虎的人才即可。


这无疑会给微软收购雅虎带来广泛的群众基础,一般说来,并购完成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员,微软不但不会裁员,甚至不吝巨额奖金和补偿金来挽留雅虎和微软的员工,并保证不会出现冗余裁员的情况,这对雅虎员工来说,也是无法拒绝的一个诱惑,毕竟雅虎前景太过渺茫,与其明珠暗投,不如另谋高就。 


看来,微软收购雅虎或许的确有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条件,一切只需杨致远最后拍板,那么在微软内外夹击的情况下,杨会不会四面楚歌呢?从当前局势来看,我很为之揪心。

2008-02-21

状告迅雷是电影公司不想迅雷“独享其成”

文/王易见(欢迎翻译和约稿等合作)
QQ 543415188

上周五,美国六家电影制片公司在上海将下载服务商迅雷告上了法庭,言之侵害了版权,这让我想到了与之异曲同工的唱片公司告百度雅虎一案,都是打着版权保护的旗号,状告的对象都是互联网公司。

之前我写过文章评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短时间网络媒体虽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媒体,但会不断蚕食传统媒体的领地,这不单会危机传统媒体的生存,对依赖于传统媒体的唱片业,影视业也有莫大的影响。

拿影视业来说,票房收入是一个大头,也有的是授权给电视媒体,然后收取版权费,但互联网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包括搜索引擎服务、下载服务让免费共享取代了传统版权,收费服务全变免费的了。

但包括百度、迅雷在内的互联网公司却不必为搜索、下载服务获得直接利益,广告才是它们的诉求点,而且这部分服务在其所有业务构成中只占很小的份额,所以,百度迅雷也自然不会花费巨资去购买版权。毕竟蓄水池这么大,可选择的余地很多。以前有杂志对Google版权案做了这样一番分析,说Google收购Youtube,和迅雷合作是为了避免版权纠纷,自建蓄水池,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不太靠谱,内容提供商封Google对大家都没好处,最好的办法是互利共赢。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了:

一,状告迅雷永远是“扬汤止沸”的策略

为什么说是“扬汤止沸”,因为互联网永远不缺乏内容,就算胜诉,也无法改变迅雷作为下载服务提供商的这一本质,你不趟这趟浑水有人愿意趟,且区区700万的赔偿费也无法弥补唱片公司的损失;

二,状告迅雷不是“歧视”迅雷

如果迅雷败诉,也不会就此消沉下去,反而会越来越火,迅雷号称装机量上亿,仅次于QQ,插根扁担也能开花。那么大家为什么用迅雷?速度快,内容丰富。树大招风,这才殃及美国的电影公司。所以,状告迅雷不是“歧视”迅雷,而是变相抬高其地位;

三,状告迅雷是一种妥协的谈判

除了诉诸法律也无法可想,就像微软,在中国打击了这么多年,盗版还不是一样泛滥。法律法规也无法健全盗版这个烂摊子。所以,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诉诸法律无非是一种妥协,而且电影公司并非真正想在维权行动上有多大收获,他们最想要的结局是分一杯羹,收回应得的那部分。

2008-02-14

国人们,别在这几个问题上继续“犯傻”了(上)

文/王易见(欢迎翻译和约稿等合作)
QQ 543415188

最近看艳照门事件相关评论太多,联系到雪灾以及周老虎事件,我突发奇想,想到了国人在以下问题上老上当受骗,于心不忍,一一公布出来,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房子问题

前日和好友ZC1985聊天的时候,聊到房子问题,我说其实我完全不打算在大城市买房,他说我的想法和他完全相同,他举了个例子,比如租房子,就算一个月一万,一年也才12万,10年也才120万。但现在很多房子一开口就是这个价,如果按揭,那后果就是很多人堕落为房奴。

我对大部分房奴的态度是“哀其不幸”的。最近看《财务管理》的时候,里面讲到很多关于货币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一套房子按揭个二三十年,所付出的代价远超房子实际的价值。房奴一词正折射了这类人的迂腐,要不又怎么会堕落为房子的奴隶呢?

二,婚嫁问题

婚嫁问题是次于房子的问题,因为这年头很多女孩儿现实了,你没房子休想谈婚论嫁,所以,婚嫁问题也是房子问题的衍生。但婚嫁问题有更多的层面,比如农村小子读了书到城里工作必然应该找个城里的女孩儿,否则“无言见江东父老”。

这其实是只要面子不讲实惠的做法,比如说,一个本科男生娶一个本科在外界看来没什么不妥,但我就怕他驾驭不住……这年头,女人还是不要太聪明为好。所以,我的看法是,其实找个农村的不太笨的很贤惠的没什么不好。

一般说来,男人要比女人要强势一些才能镇得住,对男女关系三纲五常早有定论——夫为妻纲。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前提就是金钱。回来说这个谈婚论嫁,如果我有50万,在上海都最多找个三等的老婆,而在乡下,在二级城市甚至三级城市找个二等甚至一等的也不无可能。

三,学历问题

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高素质,低学历的人不一定就低素质。学历问题也是教育问题,我们经常对教育口诛笔伐,却始终未能逃脱学历的束缚。一纸学历就那么重要么?左一个硕士,右一个博士,反胃否?

中国的教育不说是病入膏肓,至少也是千疮百孔,这是教育产业化的必然后果。所以,中国教育就那一根葱,别抱多大幻想。有人说教育产业化,扩招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这是好事。但没有人估计到风险和机会成本,如果算下来,也不一定,甚至是很不划算。

看着硕士变得如大白菜般廉价,我们对教育还抱有多大期望呢?我们虽然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换句话说读书不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么?如果生活都无法保障,还谈什么理想?所以,这个年代应当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别被学历忽悠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008-02-10

微软试图导演互联网版的“赤壁之战”?
              ——微雅联合对Google=孙刘联合对曹操?
 


文/王易见(欢迎翻译和约稿等合作)
QQ 543415188 
                   


最近看易中天的《品三国》,如醍醐灌顶甘霖洒心,反复咀嚼,不但没有丝毫的厌倦,反而越看越有味道,越品越有意思,尤其是赤壁之战那段甚为精彩。


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合是浓重的一笔,若是两家不联合,一则不可能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二则“铜雀春深锁二乔”恐怕多半会变成事实。


有趣的是,孙刘联合的故事似乎在微软与雅虎之间上演。三国时期的三方是刘备、孙权、曹操,而时下三大巨头为雅虎、微软、Google,都是一强两弱。微软联合雅虎是为了对抗Google,这和当年孙刘联合抗曹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二者完全一致么?事实并非如此。


一,联合动机是否相同?


孙刘联合的动机是对抗曹操,当年曹操大军压境,曹操强而孙刘皆弱,后二者不得已而为之,若不联合,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唇亡齿寒,曹操灭掉刘备进而一鼓作气顺江而下把孙权也给灭了。


孙刘不联合则必亡,而微软和雅虎呢?当年的刘备是“几无容身之地”。而微软主动抛出绣球雅虎却尚存疑虑,看来雅虎也并非到了病入膏肓非得求助于微软的地步,这是一个不同。另外,既然是微软主动提出联合对抗Google,因而微软也不同于当年“固守一方”的孙权,而是“以攻为守”,这是第二个不同。


二,联合方式是否相同?


孙刘联合只是简单的合作而已,说白了完全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击败曹操之后各自为政。而微软和雅虎的联合却不是如此简单,微软和雅虎的联合不是简单层面的合作,而是深层次的渗透与整合,同时,微软须得付出446亿美元的代价,而雅虎也必将成为微软之“马仔”。


微软联合雅虎的目的是完善自己的产品线,叠加业务以对抗Google。雅虎在互联网运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而微软则更擅长软件领域。二者似乎有很强的互补性,不过收购雅虎才是第一步,其次再是漫长的整合过程,最后才是对付Google。而三国时期自赤壁之战之后,孙刘联合大规模作战的机会并不多,后来还翻脸,这是个最大的不同。


三,联合结果是否相同?


最关键的问题是联合结果如何?当年孙刘联合,在兵力和智囊两方面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这是赤壁之战大获全胜的主要原因。如今微软和雅虎联合,表面上看其产品线和业务也将得到极大的充实,但他们能打败Google么?


其实微软联合雅虎有“揠苗助长”之嫌,二者在搜索领域均大幅落后于Google,试图通过收购来赶超Google几乎不可能。无论品牌、用户、技术、市场份额都不能通过简单的联合予以充实,何况微软雅虎本来就很差劲。这好比刘备没有诸葛亮,孙权没有周瑜,单是车船、兵力、粮草辎重等叠加仍然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


所以,对微软联合雅虎对抗Google的这一事件,我是持很大的怀疑态度的,仅以品三国的风格品之,如有不妥,敬请谅解。

2008-02-08


论2008年春晚的五大收获


文/王易见(欢迎翻译和约稿等合作)
QQ 543415188


刚才和一位朋友聊QQ时问他最喜欢哪个节目,是不是有陈道明那个赈灾朗诵,因其QQ签名为“陈道明。。。”,他回答说“无所谓了,反正都很烂”,我立即回了一句——“本来不想看,后来还是调到了春晚,每次过年习惯了这种YY的感觉”。


我相信这种感觉很多人都有,在我看来,春晚其实已经成了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而已,如果不是食之无肉,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说它垃圾了,如果不是弃之有味,那每年为何还有那么多人看而且挑骨头挑刺儿呢,莫非是“打是心痛骂是爱”?


刚才在论坛里面看到有消息称此次春晚的满意度为近年来最高,达17.98%,应该说,此次春晚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为了迎合这种大趋势,在之前谈到的YY的感觉中,我简单提炼了部分优点,列举为五大收获,供大家参考。


收获一,布局合理、整体性强


记得在以前的春晚评论中,我时常看到有种论调称由于“众口难调”,因而春晚陷入了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死循环中,语言类节目优秀则文艺类节目一定垃圾,反正“不缺胳膊就少腿儿”。


相比较而言,此次春晚还算顾全大局,至少各类节目表现均衡,曲艺杂技和语言类节目各尽其妙,光杂技就有两个且都不俗,而手影戏“逗趣”也别开生面。而从节目的深刻寓意而言,如雪灾、奥运、航天、炒股等热门话题均有涉及,而且表现角度还算得当。这才叫“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收获二,群星璀璨、人气高昂


估计很大一部分观众人是奔着自己喜欢的明星去的,有些朋友就说要是没有周杰伦肯定不看,也有说要是赵本山不上也不看,看来对很大部分人而言,其实春晚的也就那么一两个亮点,只不过因节目太多,叠加起来收视率就高了,就“众口可调”了。


明星不问出处,周杰伦是明星,赵本山也算明星。但明星也有类别之分,对广大的80后90后而言,时下流行的歌星影星才是香饽饽,央视投其所好,如章子怡、SHE、周杰伦等均被招致麾下,更值得注意的是,诗朗诵《温暖2008》更是借“赈灾”为名笼络了一群明星甚至巨星,于是春晚人气陡然高昂。但没有超女好男或许对很多人来讲是个遗憾,虽然我不喜欢他们,也不觉得他们有资格上春晚。


收获三,大杂烩多、整容庞大


网上说这届春晚节目偏少,这个我看出来了,节目数量少必然会出现单个节目分量加重的情况。我分析了节目的特征,大杂烩多,且阵容庞大。一个朗诵就有N个人、N种人参与,一方面加重了节目的分量,另一方面为更多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一举两得。


当然,这和春晚“大而全”的思想不谋而合,大而全但不臃肿,不能朝“纵向”发展只得“横向”扩容。我细数了一下,大杂烩节目大致占据了半壁江山,看似节目整体缩短了但其分量却不减当年,青花瓷一曲中周杰伦独唱,应该说是给足了他面子,偌大一个舞台无人与之争锋。


收获四,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韩雪是唱歌的,这次来演小品了,周涛是主持人,也来客串小品,除了部分人认为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嫌之外,更多人似乎认为是灵活多变的典范。


前不久看到一个热门话题是讨论罗京可否演唱千里之外,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什么话题容易火?有争议、能出人意料、能产生不同结果的话题容易火。一个老虎搞的满城风雨、陈冠希几张艳照闹得鸡犬不宁,都是这个道理,而一本正经的话题必定是不温不火。但春晚还是有大原则的,有底线的,所以只得用此种方式变相摸索尝试一下。如果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必定会被认为同赵本山一类的江郎才尽,缺乏新意了。


收获五,几无瑕疵,相对完美


去年的春晚因出了个“黑色三分钟”的低级错误而遭受诸多的口诛笔伐,在之前也或多或少有人揪住春晚瑕疵而不放,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出错也难免,但这次的春晚可谓历年来最完美的一次,有一个网友提出主持人注名出了错,不过这似乎不能怪罪于春晚,而是央视。


对很多人来讲,赵本山的小品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最爱,这似乎和其江郎才尽的说法背道而驰。道理很简单,虽然大家已经习惯了本山大叔的风格,而且对他一成不变的风格多有怨言,但毕竟找不到更好的来取而代之,在这种情况下,找不到更好的那他就是最好的。其实我们在给春晚挑毛病的同时又拿不出更好的方案,那无疑是承认了春晚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