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正在演绎,IT人如何迎接“后天”
文/王易见(欢迎翻译和约稿等合作)
QQ 543415188
这些天全国很多地方正在遭受着几十年罕见的“雪灾”,我有朋友形象称之为“后天”在演绎,“后天”是美国的一部灾难片,我看过很少部分,故事讲的是持久不断的暴雪致使交通中断,生活紊乱,不得不全民抗灾。如今“满城尽吹暴风雪”,以“后天”形容甚为妥当。
其实这和IT人并无直接关系,IT人要过这个冬天,其他人也要过。我想提出的是,IT人的“后天”也正在上演,IT人的“后天”,是IT行业的后天。自Web2.0以来,整个IT行业已经陷入低迷与不景气,IT从业人员的状况普遍堪忧,而这,正像当前持续不断的“后天”一样。
IT行业的后天始于整个行业的完善与理性。以前我们常用泡沫经济形容IT行业,但这两年我们已经很少再看到这样的字眼,因为泡沫经济是不理性的,是容易破灭的,而一旦这个泡沫破灭,IT行业也将步入理性的发展时期,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大灾难。
IT行业的后天首先体现在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的反应是最为敏感的,你看美国次级债危机一爆发,花旗巨亏,股市立即大跌,波及全球。史上几次著名的经济危机,在股市上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资本市场几乎已经成了整个行业甚至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然而,资本市场有其功利性和盲目,因此股市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行业的状况,如果只是一两支股票低迷,则不能说明整个行业的状况,如果大部分都低迷呢?2007年上市的阿里巴巴、巨人以及金山都先后遭遇了股价的大跌,在纳斯达克的三大门户甚至百度也未能幸免。这就好比目前的大雪,不止在一两个地方肆虐。
其次就是风险投资和企业家对IT行业的态度已经逐渐由追捧降为冷淡。多的不说,仅举一例,《赢在中国》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连续的三届以来真很少有IT行业的项目被投资者和企业家相中。对一个行业来讲,其发展潜力和创业机会是成正比的,如果创业机会少了,也意味着这个行业趋于饱和。
其三是IT人的现状着实令人堪忧。IT人也分三六九等,最低等的应该算是搞技术的这类,比如程序员。我们说的IT民工大多指这类人,在IT公司做其他工作的人,比如IT公司的会计、策划、营销、市场人员,严格意义上来说和IT并无实质性牵连,这些人也勉强归为IT人。
IT人的风光其实早已不在,在中国,IT从业者都很年轻,这促使IT行业成为了一个“优胜劣汰”机制极强的行业,越老越无竞争力。这和其他例如医生、律师、老师等完全相反。因此,最好的选择是不做纯种IT人,半只脚踏进IT行业,半只脚伸出来,这才是长久之计。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30岁做个程序员或许还勉强,40岁做则完全无竞争力。
所以,IT行业的后天,IT人的后天,远比目前这个后天要严峻。还望所有的IT人备足粮草,以安度寒冬。
实名制无法阻挡行政利益的网络票贩子
文/王易见(欢迎翻译和约稿等合作)
QQ 543415188
最近朋友们聊得一个最多的话题就是春节,谈到春节,自然有很多人是归心似箭,那么出行就成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挤破头皮还得不到一张票,出现了“千金易得,一票难求”的局面,我看网上报道上海南站拥挤不堪的局面着实令人瞠目结舌。很多人不得不高价“求爷爷告奶奶”似的从票贩子手中购得“黄牛票”,哪怕价格高出一大截也无所谓,反正“一年只被宰一次”而已,这样“票贩子”倒成了春运的受益者,利用春节侍机狂赚一笔。
这类票贩子以倒卖票获得暴利,通常是“团购”形式包揽大量的票,然后转手高价卖出去。这就好比在一个著名的BBS系统上,大家都想来玩儿,但BBS系统只能承载50个ID,其中一个人将50个ID全都注册完,其他人要ID只好找他买。经验主义告诉我们,解决这种矛盾最佳办法就是实名,如果一个人只能注册一次,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那么对车票也是如此近,来有消息称实名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这类网络票贩子的卑劣行径。当然,要实施这个举措也未尝不可,只是效果恐怕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理想。
我记得很早以前就谈到过有关实名制的话题,论坛实行实名,结果“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网站实行实名,结果“门前冷落车马稀”。看来,实名制能很好的打压论坛网站的人气,不知道能不能打压黄牛党的人气呢?
一,实名制真的无懈可击?
我又听朋友说,本来淘宝网上的帐户也似乎是实名的,通过身份证进行确认,但我朋友却搞了N个帐号刷信用,相互刷。看来实名的效果终究有限,不说是“挂一漏万”,至少也不可能“无懈可击”。
当然,普遍人的信用都不好,因此才有实名,对信用好的人而言,实名毫无意义;而对信用差的人来讲,实名却鲜有效果。连身份证都可能造假何况应付你区区一个实名。这年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获利可不择手段。
二,实名制是形式主义?
我和朋友闲聊的时候,谈到所谓部分票贩子,其实是有关部门和票贩子“沆瀣一气”,联袂演绎“双簧戏”所致,要不然黄牛党不可能如此猖獗?你想想,每年春节都是有关部门严打黄牛党的时期,这时候他们还敢“顶风作浪”么?换个角度想,如果黄牛党和有关部门联合,则一方面可确保黄牛党名正言顺的“牛”下去;而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亦可从黄牛党那里获得好处,一举两得的事情谁不愿意做?
其实这也是普遍现象,这年头,假公济私、玩忽职守的官员还少见么?所以,即便实名也充其量是个过场而已,只是上级安抚人心的手段而已,别对实名抱多大幻想。
丁磊等人不值得憎恶
文/王易见(欢迎翻译和约稿等合作)
QQ 543415188
我一直仰慕丁磊并觉得他是值得我崇拜的偶像之一,今天看了丁磊对网游的评论,甚为钦佩,他对很多问题不但说到了点子上,甚至一针见血。
我以前也很痛恨网游,但后来我觉得这个并不是根本问题。就像当初很多人痛恨陈天桥一样,如果没有陈天桥,难保不会出现李天桥张天桥,同理,如果没有网游,也难保不会出现比网游更有杀伤力的玩意儿。人们在茶余饭饱之后必定会找方式方法消遣,那些小孩儿,中年人甚至部分老年人沉溺于超女好男也是这个道理。
网游对为成年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网游也很赚钱,正如丁磊所说,成天睡大觉也可日进斗金。但网游赚钱,取之有道,有人说网游赚了黑心钱,堕落了年轻人的意志和志向,此话也不假。
问题就在于主动性的问题,主动权还是在你身上,换句话说自己要做这样的选择,如之奈何?有人说史玉柱很黑,我倒要反问汝“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怪谁啊,像我从来不玩游戏,他赚不到我一分钱。很多朋友也比喻网游为精神鸦片,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主动去吸食鸦片,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要主动吸食网游这道精神鸦片呢?
然而,网游也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从互联网发展角度来看,网游是起积极作用的;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网游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网游虽然有负面影响,但不至于废弃,或因噎废食。至于网游先天性的弊端,我想一方面和这个行业的成熟和规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丁磊提到的家教。
网游的泛滥和中国的家教有直接的关系。中国的父母总希望给子女创造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良环境,而把子女的精神教育和道德教育置于学校高堂之上。从中国传统的家教看来,父母和托儿所的阿姨没有两样。正如丁磊所说,很多孩子找不到温暖于是才沉溺于网络游戏。
而且,有句话叫“屁股决定脑袋”,我保证今天喊枪毙网游的人如果是坐到了丁磊的位置上去,其想法一定有不同。同时,这也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很多人不喜欢在自己身上找问题的原因,总把原因归到别人身上。而搞互联网也是,不管你怎么做,总有人说你不好。似乎我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访谈类节目上,陈天桥和金庸同时在场,在场有观众问陈天桥如何看待网游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陈天桥说当年金庸写小说时也有人这么问过,现在呢?看来,问题是同一个问题,就看你怎么看了。
金山跌破发行价,上市也并非“一劳永逸”
文/王易见(欢迎翻译和约稿等合作)
QQ 543415188
很多创业者喜欢用上市来定义自己的奋斗目标,上市有个最直接的“投资回报”——股份可以套现。然而,但创业者们完成上市这个艰巨的目标之后,居然发现这远不是终点,创业就像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除非你主动认输,否则,在未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你也得坚持扛下去。
金山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我说典型非金山莫属,为什么?我们知道,正如雷军所说,金山前前后后五次准备上市,他在CEO位置上相当于经历了五次从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在失望的过程,这个过程无论对金山还是雷军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在IT业界也实在罕见。而业界也普遍认为,雷军将金山带领上市也就完成了其在金山的历史使命,加之雷军的卸任,有人调侃说“老黄牛雷军确实该歇歇了”。
有幸的是,笔者亲眼见到过雷军,那是在大学的时候,雷军来我们学校演讲,大厅挤满了人,我在后面寻了一个位置。记得当时他大概讲了金山如何痛苦的开始游戏之旅,还特别讲了丁磊和他10万美金赌注的事情。对其有两点认识,一是他是个典型的实干家;二是他其实也挺会吹嘘的。你说是两个缺点也罢,优点也成,从金山上市来看,他这两点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今,金山上市,雷军卸任,同时金山的股价逐步下跌,在15日“终于”跌破了发行价,有关媒体用了“终于”二字,言下之意,跌破是迟早的事情。
当然,如阿里巴巴这种“新股王”也难以避免股价下滑的命运,何况金山。我的一位朋友给我调侃说,金山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公司,既想扛起名族软件行业的旗帜,却又不得不借力网游,故而分身乏术,目前在软件方面金山仍然乏善可陈,而在网游方面也未能拔得头筹。不过金山的上市还是得力于求伯君找到了雷军,找对了人。
从某种程度上说,上市后的压力会更大。似乎到今天,互联网创业者们都无法忘记几年前互联网泡沫破灭时,三大门户在美国沦为垃圾股而造成的恐慌和惊愕。在今天,虽然互联网大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但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这可以给所有创业者们一个信号,上市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就算对金山这种历经磨难的公司来讲,上市也不过是新一轮创业的开始,从目前看来,老黄牛雷军似乎是歇早了。
细分的互联网行业未必就有市场
文/王易见(欢迎翻译和约稿等合作)
QQ 543415188
记得早在两年前,那时候随着Web2.0的兴起,长尾理论也逐渐被互联网广为接受,似乎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互联网的很多产品呈现了细分化发展趋势,这些细分产品满足了各个层面的需求,挖掘了互联网的长尾,产生了巨大的价值。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即时通讯,QQ一家独大已是事实,而淘宝旺旺以及王志东的Lava-Lava等通过细分圈定了用户特定的需求,也取得了成功。不过话又说回来,淘宝旺旺和Lava-Lava,这些经过细分的产品,未必就能如他们所愿获得足够的市场,或许几千万的用户就已经是极致。
当然,这个细分化也可能只是一个吸引投资者驻足的“噱头”而已,很多人只注意了服务品质的提升,却忽视了市场规模的缩小。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去商场买衣服,大众化的衣服不一定适合你,所以,商家愿意为你量身定做一件衣服,你固然觉得衣服很合你之意,但除你之外,适合这件衣服的人可能并不多。
我记得上次看赢在中国的时候,有个选手的项目是购物搜索,显然这是综合搜索下面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分支而已,最后这个项目被枪毙,除了在概念上中国人难以接受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规模。很多创业者总会信誓旦旦的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所以市场也足够庞大,但细分下来呢,不过是毛毛雨而已。
除了搜索引擎和即时通讯,在电子商务这个领域也存在不少细分网站,这些行业性电子商务网站在网盛科技上市之后突然变得炙手可热,依靠广告加会员加建站的模式,其盈利或许并不困难,难在市场规模的扩展。
市场规模是其一,其二,在对用户进行深挖掘这个过程中的开销也会很大。按照马斯洛需求变更原理,越朝高端走用户的要求越高。有人可能会以二八理论来反驳,那么我问你,既然对大多数人来讲,20%的服务即可满足80%的需求,人家为什么又要接纳你?
其实在行业网站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一些不同行业的网站又搞起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因为单纯的线上交易已经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前日看了IT龙门阵里面讲到刘建国的爱帮网,颇有感慨。爱帮网服务于网民的生活是可行的,其提出上市的目标也值得赞赏,只是互联网细分的市场问题若不解决,上市谈何容易。此文只是客观而论,对事不对人,不是枪文。
互联网视听管理或许只是哗众取宠的闹剧
文/王易见(欢迎翻译和约稿等合作)
QQ 543415188
拟下这个题目,是因为近来看了很多关于此事的评论,总体上说,持反面观点者居多,有的博友从行业发展角度对规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做了推敲,有的从法律角度,字斟句酌的对规定举行咀嚼,不但咬出诸多漏洞,甚至咬出其“犯上”之举。总之,这一纸规定似乎是漏洞百出,不得人心。
除了其可能带来权利寻租以及官本位思想之外,尤其是在其“私自设立行政许可”一事上,普遍评论员认为有“越俎代庖”“欺君犯上”的嫌疑,这当然是视频行业之外的题外话。抛开这些不说,就从行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其效果甚微甚至是哗众取宠的。
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Web2.0的兴起,UGC模式大行其道,越来越多互联网内容由用户制造或上传,一方面丰富了内容,带来了更多特色,另一方面却引来了更大的麻烦,由于监管不到位,负面效应也逐步体现出来。
例如之前有关色戒和苹果被删视频在各大视频网站风靡一时,其浏览量迅速跃居前列,而新政策一出台,香饽饽惹祸上身,各大网站删除都还来不急。这似乎反映了视频网站的现状,甚至是某种侥幸心理,既想靠这类处于道德和法律边界的敏感内容来招揽人气,遇到强硬的措施时又不得不看上级脸色。
而这一心态显然也是迎合了视频用户的心理,例如优酷炒作某女星揭露娱乐圈潜规则的事件而一举成名,由此可知,真正能迎合用户需求并繁荣视频行业的作品并非那些四平八稳的视频,而是和道德及法律底线打擦边球的视频。
对视频网站来讲,春天还远远未到,很多网站甚至挣扎在死亡边界上,此时出台此政策无异于落井下石,对优酷这类拿到投资的网站来说也无异于当头一棒。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出台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净化网络环境,似乎也可以理解,只是一个行业的成熟与规范远不是一个文件的下发就能解决问题的,这种“因噎废食”的策略只会带来反作用。政策的出台是一个问题,执行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客观上讲,一个行业的发展与成熟都应该是自由开放的,如此方能广开言路,博采众长,反之,如果设下层层关卡必定会错失不少良机。互联网视听管理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方法有些过激甚至冒进了,我想到当初我读大学的时候,学校对BBS采取了实名,结果人气急转直下,实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方法却不可行。这个就像每个人的嘴上都贴了一层胶布,你想说话,确认你内容完全符合要求后我才把胶布撕开让你说,说错了,我再掌嘴。这样,互联网的开放性从何谈其,互联网的自由平等又从何谈起。
王湛生留给CFO们的遗憾太多
文/王易见(欢迎翻译和约稿等合作)
QQ 543415188
应该说我对CFO一职还是很有感情的,我曾给很多朋友聊天,我说,我最喜欢去的公司有两种,一种是风险投资公司,另一种是会计师事务所。然而,这两者发展到高层都和CFO有莫大关系,尤其是后者。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似乎是专门培养CFO的黄埔军校。王湛生来自于普华永道,新浪前CFO曹国伟也来自于普华永道,网易前CFO李廷兵来自于毕马威。而在这之前,大多人是会计专业毕业,有过留学经验,后来通过注册会计师认证。最近认识了一位刚刚从普华离职的CPA,年薪高达几十万,做CFO不简单,但有多少人看到CFO背后的艰辛。
有人说,CFO和COO,CEO,CTO等有不同。CFO甚至比CEO管的事情要多,要宽,这也是近年来越来越多CFO继任CEO的原因。
或许,CFO比CEO更能把握全局,CFO整天面对的是数字,而且做CFO需要的专业知识远多于CEO,看看会计师考哪些内容就知道了。所以,做CEO不容易,做CFO不容易。甚至可以说,CEO负责打天下,CFO负责坐天下或是治天下。CFO们对CEO来说,可谓是其必不可少的左膀右臂,类似于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
而在百度这样一家优秀的公司,要做到将其股价在一年之类翻番更是难上加难。2007年百度股价突破了400美元,并顺利通过了萨班斯法案,对这些,王湛生功不可没。
王湛生撒手而去,颇像当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有的人,包括所有的CFO们,都将为之遗憾,为之悲怆。
闲谈个人品牌策划以及营销
文/王易见(欢迎翻译和约稿等合作)
QQ 543415188
今天看《商务时间》里面讲到明星和品牌的关系,对此深有体会,其实品牌并不局限于一个企业或一个公司,对每个人来讲,他都有个人品牌,这个个人品牌,就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别人认识你的一个窗口,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品牌和企业品牌没有本质差异。而且,个人品牌和企业品牌一样,其目的都是把自己推销出去。
我想用我自己的一些感受来讲讲个人品牌。我觉得个人品牌的建立一定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烧钱一样,烧了钱培养了市场之后才是营销。眼光要放长远一点,只有在资源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能开始营销。
我是采用论坛营销和博客营销来推广自己的,因为论坛和博客的人气有粘性。我第一个博客是Tom的,当时只是想贴一些计算机编程技巧上去。但由于大部分日志都是转载的,后来不得不放弃,因为转载的内容并不能如实反映你的计算机水平。
然后开始在新浪写博客,写娱乐话题,后来写教育话题。当时也只是赚取点击率,很多朋友看了我写的文章觉得我文笔很好,主动和我交朋友,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初步效果已经显现出来。
正式开始写IT类博客是2007年初,一个网友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说我文笔还可以,为什么不结合自己的专业来发展呢,写写专业方面的东西。我觉得这个主意蛮好的,但当时还是没有个人品牌的概念,也没有想过会从中得到什么利益,仅仅是爱好而已。
坚持写了差不多一年了吧,随着文章越来越多被推荐,我的博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人通过博客和我交朋结友。现在我和一些新朋友认识不久后,都会把博客拉出来,有的人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你,但是当他花两分钟大致浏览了你的博客之后,对你会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这里再介绍一个插曲。大四下半期,我开始在学校内网BBS发表了很多原创作品,我在上面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文章,包括恋爱的,八卦的,愤青类的,IT类的。种类一多,覆盖面就广了,人气也就上来了。后来我在情感区发表了大量的八卦文章,有人说我污染了论坛,有人支持我力挺我,版主给我加了个优秀会员,有很多人开始批评我,说我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著名的迅速上升。其实,这就是营销的成功,有唱正调的也一定要有唱反调的,才能形成话题,请记住,被讨论也是一种资源。
我一直以来以写博客为乐趣,最初也没有想到要从博客中获得多少收益或好处,但现在感觉博客给我个人带来的价值越来越大,俨然成了树立个人品牌的一大法宝。我觉得这颇像做互联网,开始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烧钱历程,后来才是实现盈利。有个成语叫“厚积薄发”,很多事情短期内不一定有成效,但长久坚持下去,必定会有源源不断的收益。
本博特别推出“IT人也娱乐”专题,这是我自己唱的《痴心绝对》,用本本和麦克风录下来的,只是个Demo没有进行后期处理,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点击下载
欢迎到这里来为我投票,谢谢,我的作品是《一个IT人在上海 》,点此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