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08年春晚的五大收获
文/王易见(欢迎翻译和约稿等合作)
QQ 543415188
刚才和一位朋友聊QQ时问他最喜欢哪个节目,是不是有陈道明那个赈灾朗诵,因其QQ签名为“陈道明。。。”,他回答说“无所谓了,反正都很烂”,我立即回了一句——“本来不想看,后来还是调到了春晚,每次过年习惯了这种YY的感觉”。
我相信这种感觉很多人都有,在我看来,春晚其实已经成了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而已,如果不是食之无肉,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说它垃圾了,如果不是弃之有味,那每年为何还有那么多人看而且挑骨头挑刺儿呢,莫非是“打是心痛骂是爱”?
刚才在论坛里面看到有消息称此次春晚的满意度为近年来最高,达17.98%,应该说,此次春晚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为了迎合这种大趋势,在之前谈到的YY的感觉中,我简单提炼了部分优点,列举为五大收获,供大家参考。
收获一,布局合理、整体性强
记得在以前的春晚评论中,我时常看到有种论调称由于“众口难调”,因而春晚陷入了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死循环中,语言类节目优秀则文艺类节目一定垃圾,反正“不缺胳膊就少腿儿”。
相比较而言,此次春晚还算顾全大局,至少各类节目表现均衡,曲艺杂技和语言类节目各尽其妙,光杂技就有两个且都不俗,而手影戏“逗趣”也别开生面。而从节目的深刻寓意而言,如雪灾、奥运、航天、炒股等热门话题均有涉及,而且表现角度还算得当。这才叫“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收获二,群星璀璨、人气高昂
估计很大一部分观众人是奔着自己喜欢的明星去的,有些朋友就说要是没有周杰伦肯定不看,也有说要是赵本山不上也不看,看来对很大部分人而言,其实春晚的也就那么一两个亮点,只不过因节目太多,叠加起来收视率就高了,就“众口可调”了。
明星不问出处,周杰伦是明星,赵本山也算明星。但明星也有类别之分,对广大的80后90后而言,时下流行的歌星影星才是香饽饽,央视投其所好,如章子怡、SHE、周杰伦等均被招致麾下,更值得注意的是,诗朗诵《温暖2008》更是借“赈灾”为名笼络了一群明星甚至巨星,于是春晚人气陡然高昂。但没有超女好男或许对很多人来讲是个遗憾,虽然我不喜欢他们,也不觉得他们有资格上春晚。
收获三,大杂烩多、整容庞大
网上说这届春晚节目偏少,这个我看出来了,节目数量少必然会出现单个节目分量加重的情况。我分析了节目的特征,大杂烩多,且阵容庞大。一个朗诵就有N个人、N种人参与,一方面加重了节目的分量,另一方面为更多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一举两得。
当然,这和春晚“大而全”的思想不谋而合,大而全但不臃肿,不能朝“纵向”发展只得“横向”扩容。我细数了一下,大杂烩节目大致占据了半壁江山,看似节目整体缩短了但其分量却不减当年,青花瓷一曲中周杰伦独唱,应该说是给足了他面子,偌大一个舞台无人与之争锋。
收获四,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韩雪是唱歌的,这次来演小品了,周涛是主持人,也来客串小品,除了部分人认为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嫌之外,更多人似乎认为是灵活多变的典范。
前不久看到一个热门话题是讨论罗京可否演唱千里之外,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什么话题容易火?有争议、能出人意料、能产生不同结果的话题容易火。一个老虎搞的满城风雨、陈冠希几张艳照闹得鸡犬不宁,都是这个道理,而一本正经的话题必定是不温不火。但春晚还是有大原则的,有底线的,所以只得用此种方式变相摸索尝试一下。如果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必定会被认为同赵本山一类的江郎才尽,缺乏新意了。
收获五,几无瑕疵,相对完美
去年的春晚因出了个“黑色三分钟”的低级错误而遭受诸多的口诛笔伐,在之前也或多或少有人揪住春晚瑕疵而不放,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出错也难免,但这次的春晚可谓历年来最完美的一次,有一个网友提出主持人注名出了错,不过这似乎不能怪罪于春晚,而是央视。
对很多人来讲,赵本山的小品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最爱,这似乎和其江郎才尽的说法背道而驰。道理很简单,虽然大家已经习惯了本山大叔的风格,而且对他一成不变的风格多有怨言,但毕竟找不到更好的来取而代之,在这种情况下,找不到更好的那他就是最好的。其实我们在给春晚挑毛病的同时又拿不出更好的方案,那无疑是承认了春晚是最好的。